详情
AI开启孩子大脑潜能,培养执行力从容应对挑战
智能科技前沿网
更新日期:2025-07-20 21:06:28

【明報專訊】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漸趨普及,吸引了不少學生用來協助做功課、資料蒐集等,大家對其依賴有增無減。創科發展雖帶來生活便利,卻可能會削弱學生執行功能、反應抑制能力等,影響整體成長發展。

近10多年,心理學界聚焦一個很重要的概念——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又稱大腦可塑性);指整個大腦神經系統反應會根據我們的行為、環境和神經變化等因素,建構一些新或修改一些舊有的神經迴路(neural circuit)。

減少思考 削弱神經系統能力

神經迴路是神經系統中,由神經元相互連接形成的網絡;大腦功能使用愈多,神經迴路就愈活躍,整個神經系統能力也隨之提升。這類似運動訓練,透過不斷接受各種練習,肌肉、耐力、肌力等都能變得更強。然而,根據神經可塑性概念,現今不少人過分依賴創科產品的自動化解決方案,可能導致減少使用大腦思考,降低整個神經系統的能力,繼而影響執行功能的效能。

手機通知功能 分散注意力

反應抑制(或行為抑制)、工作記憶、情緒管理、靈活變通、持續專注、時間管理等,都是執行功能的關鍵指標。或許大家試過以下情况:當手機發出「通知」時,會放下手頭事務,立刻看看通知內容,思考隨之轉移,暫且忘掉原本要做的事。之後想繼續原本的事務,可能要多花時間才可重新投入。有研究指出,智能手機的通知功能不但會分散注意力,還會產生與焦點事項無關的想法,打斷和削弱對焦點事項的注意力。

另一個跨地域研究,進一步印證創科產品對減低執行功能的嚴重程度。以葡萄牙學者Reinaldo Maeneja為首的多名國際學者,統合分析了10項研究,當中涉及9個國家合共23萬名兒童及青少年,探討過度接觸資訊及通訊科技(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簡稱ICT)包括手機、平板、網絡、創科產品等帶來的影響。結果發現,過度接觸ICT會對兒童及青少年的執行功能造成負面影響,尤其是工作記憶、反應抑制、認知靈活和注意力。而不良影響與熒幕時間增加、睡眠質素欠佳、同時間處理多項任務,都有密切關係。

阻反應抑制能力發展 難以專注

為提升執行功能,我們必須有良好的反應抑制能力,懂得在適當情况下管理情緒,控制衝動行為,持續專注手頭上必須處理的事情,並延遲對其他事情的滿足感。反應抑制的能力並不是與生俱來,通常是通過學習和經驗發展出來,而創科產品或多或少影響這能力的發展。就以在串流平台觀看影片為例,我們可以因應個人喜好或其他原因,而隨時決定暫停或播放,久而久之,可能會養成不懂抑制反應或行為的心態,並延伸到日常生活其他方面。

每周用手機逾30小時 增情緒困擾

反應抑制能力差,不但影響持續專注的能力,亦令人難以妥善管理情緒。不少研究探討兒童與青少年不當使用智能手機所衍生的心理健康風險,例如2019年英國有研究指出,可增加抑鬱症機率、焦慮感、感知壓力,亦會令睡眠質素下降。2020年韓國有項研究,特別提到每周使用智能手機超過30小時,已顯著增加了情緒困擾的機率,包括抑鬱症狀、自殺企圖、自殺意念等。

能延遲滿足 孩子成長表現更佳

1960至70年代,史丹福大學心理學家Walter Mischel經典的棉花糖實驗(Stanford Marshmallow Experiment),對我們了解反應抑制如何影響孩子成長發展甚有參考價值。研究團隊邀請32名約4至6歲孩子,他們逐一被帶到房間,面前放置1粒棉花糖。研究員給孩子2個選擇,立即吃掉眼前1粒棉花糖,或忍耐15分鐘不吃棉花糖,之後就會獲得2粒棉花糖。結果發現有些孩子能夠耐心等待,有些則無法忍住誘惑。

研究團隊對這些孩子展開長逾10年追蹤研究,由幼稚園直至高中畢業為止。發現能夠延遲滿足的孩子在後來生活中表現更佳,包括學業成績、社交能力和抗壓能力。延遲滿足感背後其中一個很關鍵的能力就是反應抑制,是執行功能其中一個指標。如果成長過程中掌握不到良好的反應抑制能力,對孩子長遠發展造成不利影響。

文:章景輝(香港樹仁大學輔導及心理學系輔導心理學家)、徐澤琛(香港樹仁大學輔導暨研究中心輔導心理學家)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health.mingpao.com

電郵:[email protected]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相關字詞﹕心理學家 抑鬱症 精神健康 情緒 手機成癮 AI年代 情緒診所